close

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阿善師的告白: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



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

阿善師的告白: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





阿善師的告白: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有人說

閱讀 是從有限的物質世界

到達無限的思想空間最快的方法

每本書都是開啟新世界的門窗

閱讀使我在新世界裡暢遊

一句句 一頁頁

各式各樣的角色人物

像我呼喚

帶領著我一起遨遊

直至最後一頁

在博客來看到

阿善師的告白: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

相信這本書大家都挺面熟的

沒錯這可是超級暢銷書呀

小編我最喜歡看書了

已經練就到了

一目十行的高深功力

而#GOODS_NAME#

真的是人人稱讚的一本好書

我反覆咀嚼其字字句句

便覺得韻味非常

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

跟我一起進入新世界

下面有連結和折價卷

也可以加入博客來的粉絲專頁

定期都有好書推播通知唷~~~



阿善師的告白: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敘利亞戰爭:美國從不公開的中東地緣博奕與野心







群眾運動聖經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阿善師的告白: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》



    台灣鑑識權威阿善師沉痛的告白

    重返林宅血案、蘇建和案、江國慶案等十起命案現場

    追索真相是什麼?叩問正義在哪裡?

    「唯有離開體制,站在權力的對面,

    才能說出心裡的話,才對得起專業。」



    隨著台灣鑑識權威「阿善師」重返十起他生涯中最離奇、最無奈、最轟動、最爭議的命案現場:

    ●台灣第一起隨機殺人命案,四小時破案,諸般巧合,簡直命運弄人

    ●第一樁沒有屍體、沒有兇器、兇手卻仍被定罪的命案,全靠嚴謹的鑑識作業立大功

    ●耗盡龐大社會資源的蘇建和案,讓阿善師與恩師李昌鈺公堂之上,師生對決

    ●人盡皆知的江國慶案,刑求等於無罪,無罪等於無辜嗎?



    ★ 「台灣的鑑識,只能做到這樣嗎?」──林宅血案,開啓鑑識人生的一堂震撼課

    三十餘年前,謝松善還是一個菜鳥警察,午休時間輪值,接起一通電話,

    林宅血案成為他這輩子負責的第一件重大刑案,影響、翻轉了他的鑑識人生。

    那天午夜,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除了慘絕人寰的命案現場,

    還有混亂雜沓、毫無章法的勘查過程,他深深不以為然:「台灣,只能做到這樣嗎?」



    謝松善從此深入當時荒煙漫草的鑑識領域,三度赴美進修,師承李昌鈺博士,

    從基層技佐一路做到刑事鑑識中心主任,台灣三十幾年來的重大案件,幾乎無役不與,

    他也成為警界、媒體口中尊稱的「阿善師」。



    ★「死者不幸的遭遇是鑑識人員學習的道場,為死者申冤是鑑識人員的天職。」

    命案現場的指紋、血跡、腳印等形形色色的跡證,是還原命案真相的重要拼圖,

    透過先進的科學工具和縝密的邏輯推論,有助警方重建命案現場,

    判斷嫌疑犯涉案與否,甚至影響法官量刑。



    一起幼稚園女老師的情殺案,正因為謝松善從血源位置推論被害者姿勢,

    法官判定兇嫌蓄意殺人,從徒刑改判死刑;

    爭議不斷的江國慶案,正是因為血源位置,阿善師有話要說......



    鑑識工作可以只做50分,也可以做到100分,全憑鑑識人員對工作的認知與態度。

    在鑑識這一行,良知與專業一樣重要,鑑識提供法官審判的依據,降低自由心證的空間,

    也才能避免判刑在有罪無罪、徒刑死刑兩極之間擺盪,徒增社會動盪與不安。



    ★「人有局限,人間之法也有力有未逮之時,真正犯罪的人,倘落司法奈何不了,自有心法來審判。」

    謝松善一生經歷無數案子,有林宅血案這種永遠破不了的案子,

    有江國慶和蘇建和等紛擾二十餘年、真相難明的案子,

    也有眾人都以為是死案,卻在種種條件因緣俱足之下,突然真相大白的案子。

    這不可思議之處,每每令他喟嘆:

    許多犯罪者自以為神鬼不知,逃得過世間的審判。但是,神鬼真的不知嗎?



    ★「離開體制,站在權力的對面,才對得起專業」──阿善師內心最沉痛的告白

    從警大畢業、分發至台北市刑大鑑識組,謝松善一生都在鑑識領域努力,

    並擔任第一個鑑識中心主任直到退休,

    這在需要輪調不同單位,累積資歷,才能升任主管職的警界非常罕見,

    鑑識這一個領域也從當時一片荒煙蔓草、冷衙門,成為現在最熱門、最重要的單位之一。

    他卻選擇退休,因為他要說出心裡的話,這是鑑識教他的事:

    追求真相,才有正義。



    ◎本書特色



    1. 台灣鑑識權威謝松善經手過最離奇、最無奈、最轟動、最爭議的命案,包括第一樁沒有屍體卻定罪的張靜華命案、台灣第一起隨機殺人,天母房東命案、紛擾司法界二十餘年的江國慶案。

    2. 林宅血案、蘇建和案和江國慶案的鑑識實錄

    3. 透過本書可以建立基本鑑識概念、認識台灣司法運作情形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謝松善



     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東。從中央警官學校畢業後,分發至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鑑識組。從基層的技佐一路做到刑事鑑識中心主任,歷經技士、荐任技士、組長、技正等職位;整整三十三年,都在鑑識領域努力,這在需要輪調不同單位經歷,才能升職的警界,相當罕見。

      為了提升鑑識專業,曾三度出國進修,追隨國際知名鑑識大師李博士學習,並取得康乃狄克州紐海芬大學刑事鑑識碩士學位。



      台灣三十幾年來重大案件,幾乎無役不與,從民國六十九年的「林宅血案」,乃至爭議不斷的「江國慶案」與「蘇建和案」等。林宅血案發生時,菜鳥的他因為震撼,萌生「台灣的鑑識只能做到這樣嗎?」的念頭。從那一刻起,他沒有一天離開過鑑識專業,拔草、施肥、灌溉......如今,鑑識園地已經興盛繁榮,而這位退休的鑑識老探長,依然精神抖擻,要將自己三十餘年來的累積,對未來的偵查與鑑識工作提出建言,繼續盡社會責任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阿善師的告白: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• 自序 鑑識是我退而不休的良心志業

      Case1 影響我鑑識生涯的台灣重大懸案─慘絕人寰的林宅滅門血案

      Case2 第一樁沒有屍體卻定罪的凶殺案─人間蒸發的美女碩士張靜華命案

      Case3 摧毀兩個平凡家庭的校園殺人事件─魂斷停車場的女教師吳曉蕙命案

      Case4 耗盡龐大社會資源的強盜殺人案─從死刑改判無罪開釋的蘇建和案

      Case5 全台第一起隨機殺人案─被死神挑中的簡姓房東命案

      Case6 兇手重返犯罪現場的劫色血案─遭焚屍致死的女售貨員王淑文命案

      Case7 歷經天災人禍差點超過追訴期的冷案─來不及長大的成德國小女童命案

      Case8 第一宗開啟死刑辯論庭的謀殺案─瑞光路幼稚園女教師情殺案

      Case9 備受爭議、紛擾司法界二十年的軍法案─現役軍人江國慶死刑案

      Case10 謎團重重的強盜殺人案─被害者遇火劫、加害者難逃水劫的金金銀樓搶案



















    自序



    鑑識是我退而不休的良心志業/謝松善






    我是後山的小孩,從台東高中畢業後北上求學,民國六十七年自中央 警官學校畢業,分發至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鑑識組,從基層的技佐開始,歷經技士、荐任技士、組長、技正等職位;民國八十八年,鑑識組升格改制成為 刑事鑑識中心,個人有幸擔任第一任的主任,一直到民國一百年八月退休,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,在同樣的鑑識工作及相同的辦公室,我在原地繞了三十三年,這在 警界是很少見的。



    早期的鑑識單位較不受重視,福利及功獎少,升遷機會有限,所以不易留住人才,因此剛畢業時,被分發到刑警大隊鑑識組,當 時頗覺得委屈,曾想過要調部門,但是,以前調動多少都要靠點關係,一想到要拜託人、看人家臉色,也就放棄了。經過一段時間後,回頭發現這塊鑑識園地一片荒 蕪,都沒有人要耕耘,我於是就掄起鐮刀鋤頭,心想只要自己稍加努力,一定可以闢地墾荒,播種結果。



    既然決定要在鑑識這塊領域待下來,就必 須再學習精進。民國七十二年,我自中央警官學校碩士班畢業,我知道,如果想在鑑識專業上有所提升,必須拜名師學藝。當時,李昌鈺博士已是世界知名的鑑識大 師,常常回國講學,提攜後進。我便下定決心出國進修,民國七十八年、八十年及九十年,我三度通過警政署出國甄試,得以到美國跟隨李博士學習,同時也到康乃 狄克州紐海芬大學進修研習,並取得刑事鑑識碩士學位。



    我的警察資歷全都是鑑識領域,這在警界的升官路徑是不可能當到局長的,而且鑑識職缺這幾年也接近滿額,年輕的一代升遷不易,所以我選擇了提早退休,想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,也留給後進升遷的機會。

    有的人說我是自走砲,我的個性向來如此。站在體制內唱反調其實很難伸展,所以,提早退休反而讓我不會被公務員的身分給框住。跳出來,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,才能講我想講的話,例如上課、演講、寫書、接受媒體邀約做專業評論、或協助私人鑑定。

    這 三十多年來,我從一個頭髮濃密、精實黑瘦的年輕人,變成一個頂上逐漸稀疏的中年人;也從一個默默學習的菜鳥,成為媒體口中相稱的「阿善師」。回首鑑識路, 看到這個領域,從荒煙蔓草到生機蓬勃的發展歷程,看到科學辦案及司法正義的轉變,當然也看到許多人生的悲劇,深深感知生命的無常。

    尤其,每一個案子,都是人家用活生生的悲慘遭遇,來作為教育我們的道場;每一個悲劇,都是人家用寶貴的生命,讓我們累積經驗、獲得專業成長。我們怎能不認真學習?我們要懂得珍惜並感恩。

    安南區水晶店

    法 律制度本來就應該有平衡機制,法庭不能只有一面倒,因為我們都是人,人是有局限的。過去,我一直都站在控方,但是,我能看到辯方的不足與無奈。辯方律師因 為鑑識專業普遍不足,這方面的抗辯能力是很弱的。而除了公務單位,國內找不到這方面的專家,於是官方鑑定成為權威,法官的認知,習慣上也偏向控方的意見, 幾乎從未改變。但是,倘若公務鑑定的推論是有偏差的呢?那就有可能形成冤獄,或是錯放了一個真正的歹徒。我們不能只有公家的意見,不能以為這是唯一的權 威,如果不是絕對正確的,我們就應該挑戰。



    近年來,隨著政治、社會、經濟和法律制度的變遷,犯罪型態日趨複雜,相對的,刑事訴訟制度也因 為政治開放及法律修正而日趨健全,鑑識科學逐漸獲得重視,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也益加完善,固有的偵查與鑑識技術已無法達到發現犯罪事實和公平審判的目 的。因此,藉由各項基礎科學領域的快速發展,現代的科學偵?技術乃得以迅速萌芽、茁壯。

    台灣的鑑識科學在李昌鈺博士的大力推動及警界長官、前輩、 專家的努力改革之下,已有長足的進步,現代鑑識科學已儼然成?刑事訴訟程序中,發現?實與保障人權的堅實後盾。「科學辦案」這個詞,在早期辦案不講求程序 正義的時代,被暱稱汙衊為「刑求逼供」的同義詞,現在,科學辦案已經是真正以物證為主、以邏輯取信於人、奠基於科學「實事求是」精神的一門專業。



    我已屆六十歲。以台灣男性平均壽命七十六歲來看,扳指一算,我只剩十六年。這十六年的時間,我可以做什麼?退休之前,我就一直在思考,當「終了之日」來臨時,我要怎麼樣才不會有遺憾?

    這段時間,我已經有了答案。在我有生之年,我要傳承我的經驗,推動在我心中蘊藏已久的理念,要不然等我倒下了,我這一生從鑑識這門專業所學習到的,所經歷的,所思所想的,將一切歸零,隨著我的軀殼腐爛,化為雲煙,然後,這個社會還是老樣子。

    退休時,我曾經在媒體發表「退而不休的宣言」,其實我不是要向檢警挑戰,只是希望在司法的偵審及刑案的蒐證與鑑識上,能加入民間的監督與批判,減少冤案的發生,建立民眾對司法的信心。



    其 實,鑑識工作是一種良心志業,可以做到五十分,也可以做到一百分,端看個人對工作的認知和自我要求。檢察官和法官當然希望鑑識人員可以盡可能多提供些專業 的研判,讓他們在心證的形成上有所依據,可以更肯定,偵查與鑑識人員的責任,就是竭盡所能來蒐證及研判,縮小檢察官和法官自由心證的空間。

    不過, 現在許多鑑識人員喜歡打安全球,不願去承擔研判的責任,因為這樣可以不用上法庭,不用接受交互詰問的挑戰,所以,鑑識工作只保守地做到五十分,把案件研判 的責任交給檢察官或法官的自由心證,反正判生判死與他無關,所以法官的判決才會像鐘擺一樣,常常在生與死或有罪與無罪的兩極端擺盪。



    現今 是民主的社會,有許多發聲的管道,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表達,對不同的意見我們都要予以尊重,但是,大家也要冷靜下來憑著客觀事實說話。現在許多的社會現象 是,透過網路、透過電視名嘴,加上一些平面媒體,用重重猜測與誇大拼湊,大放厥詞,群眾也被這些報導帶著跑,發酵的結果,導致輿論辦案及民意審判,彷彿每 個人都是柯南、都是法官,專業的意見變得很末弱。



    本書的付梓,我只想把個人一生的鑑識經驗留存下來,並對未來的偵查與鑑識工作提出建言,略盡一點社會的責任。您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,但希望彼此相互尊重,不要謾罵,惡意攻訐,因為事實是要經過良性的探討、辯論與檢視,真相才能越辯越明,司法正義才能逐漸彰顯。

    法 律是大家共同制定的遊戲規則,司法判決的結果,不管您同意與否都必須尊重。現在的司法制度是採無罪推定原則,沒有證據就要把嫌犯先當做好人,在證據不足的 情況下,司法正義不一定能完全彰顯。但我絕對相信因緣果報,人世間有司法與道德的懲罰,人心也有善念與惡念的競爭,犯罪的陰影要想從心底完全抹掉是不可能 的,對真正犯罪的人,即使逃過司法的懲治,但是道德的懲罰會如影隨形,心牢的枷鎖已判處永遠的無期徒刑。



    在個人三十三年的鑑識生涯中,要 感謝培育我的老師,指導我的前輩,激勵我的朋友,陪伴我的家人,以及曾經一起共同奮鬥的同事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赴美三次進修期間,承蒙恩師李昌鈺博士及 師母的指導與照顧,真是銘感五內,永誌難忘。此外,本書得以順利出版,要感謝因緣際會中,共同成就的所有朋友,以及編撰中林秀貞的執筆,參與審編的小敏、 毓瑜及本事文化的同仁。一切的一切,請接受我心中誠摯的吶喊,謝謝大家!

















    第一樁沒有屍體卻定罪的凶殺案──人間蒸發的美女碩士張靜華命案

    這是一樁找不到屍體的命案。

    沒有屍體,如何知道是命案?沒有屍體,警察如何追緝兇手?沒有屍體,法官如何審判?

    發生在十三年前的張靜華命案,兇手早已經被判有罪定讞,終身監禁,但是張靜華的屍骨至今仍然杳無蹤跡。這是台灣第一起沒有屍體卻定罪的案例。

    張靜華面貌姣好,家境優渥,到英國留學取得碩士後,開設英文家教班,自己一個人住在台北市大安區。她的個性活潑外向,又喜歡跳國標舞,因此吸引不少異性追求。

    民國九十年六月十四日,警方接獲報案,張靜華失蹤了。在這之前有好幾天,
    張靜華的家人、朋友和學生都聯絡不上她,打電話沒人接,直接到她家按門鈴也沒人應門。張靜華作息規律,也從來沒有搞失蹤的前例,家屬擔心她的安危,於是找鎖匠來,卻解不開鎖,開不了門,後來,只好打電話給消防隊,調度雲梯車,從張靜華的住處破窗進去。

    外出鞋仍靜靜躺在鞋櫃裡,女主人卻人間蒸發

    張靜華的親友進到她家後,發現室內的陳設整齊,和平常一樣,沒有異狀,並沒有物品被翻動或打鬥的跡象。張靜華外出穿的鞋子,都還靜靜地躺在鞋櫃裡;除了主臥房的浴室稍有異狀,在浴缸發現了幾個看起來頗為可疑的斑點和痕跡之外,看不出來有任何外力入侵的樣子。可是,就是找不到張靜華,一個影子都沒有,她彷彿人間蒸發了。

    碰到失蹤案,一般的流程照常理是不會尋求鑑識人員的協助,轄區分局會找我們是基於以下幾個古怪的疑點。

    話說當天張靜華的親友從窗戶進到屋子裡面,室內雖然沒有異狀,但主臥房的浴室裡面有幾件東西不見了,包括浴缸上方的浴簾連同掛杆、兩條大浴巾和地墊,此外,部分衛浴用品也不翼而飛。有東西不見,卻也有不應該存在於浴室裡的東西出現了:一個是寶特瓶裝水,另一個是原本放在臥室的電風扇。

    轄區派出所和分局刑事組到了現場,觀察之後,對浴室的情況也都直覺可疑,便通知鑑識人員到場勘驗。

    兩坪不到的浴室,浴缸和洗臉盆都是和血的顏色很相近的棗紅色,但是,鑑識人員光是用目測的,就可以看出上面遺留有清洗過的血痕,再經過細部的勘察,發現浴缸接縫、洗臉盆下方及門框底下,也都有血跡。這些血跡後來經過親子鑑定,確定是張靜華的DNA無誤。

    從現場血跡分布的範圍這麼大,我們研判張靜華凶多吉少,就算有一線生機,恐怕也命在旦夕。但是,她人在哪裡?浴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
    兩坪不到的浴室,有近百處的血跡反應

    根據統計資料,通報警方的失蹤案當中,約有四成的比例是命案,而依照我的經驗,幾乎所有的分屍案都是在浴室進行的,因為這裡除了空間夠大,最重要的是,也方便清洗滅跡。所以,我們曾經也懷疑張靜華是不是遭到分屍,但是浴室裡並沒有發現分屍會產生的肉屑、骨頭等人體組織,因此無法證實。

    由於兇嫌清理過現場,因此我們不能以犯罪者的視角來尋找跡證,因為以他的視角來看,可見的痕跡都會被清掉,就像許多犯罪推理節目,偵探會在命案現場躺下來查探。確實,我們鑑識人員也會躺在地上由下往上看,來尋找兇手百密一疏的痕跡。躺下來,才有可能看到兇手看不到的那一面。

    血跡會藏在哪裡呢?第一,夾縫之處,或隱蔽的角落;第二,顏色深,肉眼不易辨識血跡的地方;第三,較低的地方,例如不易察覺的臉盆、水箱底部,或馬桶基座。再來是磁磚底下,若磁磚夾縫驗出血跡反應,那麼磁磚底下很可能會有血,如有必要,我們也會把磁磚敲開來查看,並帶回去檢驗。

    以這個案子來看,浴室最內部的浴缸邊緣,留有看起來很容易認為是發霉的痕跡,其實是血漬。另外,即便牆面已被清洗得很乾淨,只要用化學藥劑噴灑,一道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頁數:256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    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  • 作者:謝松善

      追蹤











    • 出版社:本事文化

  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  功能說明





    • 出版日:2014/11/20








    • ISBN:9789866118814




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    阿善師的告白: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

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nnetu3o8v3 的頭像
    bennetu3o8v3

    旭馨的生活市集手札

    bennetu3o8v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